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或向其投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贷款以求将坏账水平维持在低位。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已开始向其投资银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贷款,之后这家子公司将对这些贷款进行重组,以期能回收高于其收购贷款价格的资金。
由于下属投行子公司对这些不良贷款的收购价预计将高于外部投资者,中国银行就可以计入相对较少的贷款损失。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的会计制度,在这些不良贷款被出售后,就不会再被计入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根据西方会计制度,此类公司内部交易通常不能被认定为出售交易。
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本周三在该行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行在今年要打一场资产质量保卫战。他说,中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利用投行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华尔街日报援引某银行业高管称,四大中资银行的其他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考虑类似的策略。在经济放缓之际,这些银行也要应对问题贷款增多的潜在状况。
中国银行一高管表示,根据这一新策略,旗下投行子公司可能需要向一个陷入困境的项目注入更多资金,使其之后能够偿还贷款。
标准普尔公司的分析师廖强表示,这一想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贷款,从理论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市场已经认为不良贷款水平必定会上升。
投资者已对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越来越感到怀疑。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多数中资银行目前的股价都低于帐面价值。分析师们认为,中资银行的股价已经消化了有关其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这些银行目前为止公布的1%一线水平这个观点。中国北方一家国有银行的风险高管表示,中资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面临粉饰帐面的压力。
今年2月,中国银监会曾表示,中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了0.03%,达到1.0%。这是自从2011年以来的最高比例,不良贷款金额达5921亿元。
以往,中国金融机构处理坏账的手段主要有:展期不良贷款、通过IPO筹集资本、通过海外发行债券方式大量融资、核销不良贷款、将贷款在交易所挂牌转让、建立省级“坏账银行”、将不良贷款打包出售给外国投资者等。
据银行业高管和分析师表示,中资银行目前常用的一个策略是在贷款到期时对贷款进行展期或修改。但这一被批评人士称作“拖延和伪装”的策略正引起分析师和银行投资者的警惕。他们警告称,这一策略或许会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良贷款进一步增加,并且可能会限制中资银行通过放贷来提振疲软经济的能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采取了激烈的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投资,结果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包括水泥、钢铁、基础设施项目等,中国还在三四线城市建设了很多目前无法消化的高楼大厦。随之而来的信贷扩张遇到了现在的经济放缓,可能会有更多企业在偿还贷款时面临困难。
中资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将其卖给外部投资者,比如中国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包括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 Co.)(去年11月份上市)在内的此类资产管理公司实现了丰厚的利润。这些公司以很大的折扣从银行手中购入不良贷款,并能收回超过收购成本的资金。
某大型国有银行一位高管称,现在,中资银行正在从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获得啓发。这位主管说:如果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能够藉此赚钱,我们为何不能?据中国银行高管说,去年初上任该行董事长的田国立曾于1999年4月至2010年12月供职于中国信达,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中国银行最近开始利用旗下的投行子公司来处理不良资产。
中国政府还曾计划筹建一批省级“坏账银行”即资产管理公司来购买银行问题资产,但实质还是并不涉及任何实际现金转移,而只是不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账面上的资产转移的游戏。